古法消暑:揭秘千年前的中暑智慧
【特稿】炎炎夏日,古代民众如何应对中暑困扰?记者查阅典籍发现,古人早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"暑医"体系。据《黄帝内经》记载,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专门的"汤疗法",以藿香、佩兰等药材煎煮的消暑汤盛行民间。
在宋代,官方医疗机构设有"暑病科"专治热症。宫廷太医陈自明在《外科精要》中详细记载了"三伏贴"的配方:将白芥子、延胡索等药物研磨成粉,贴敷特定穴位预防暑病。民间郎中更创造出"刮痧疗法",用牛角片蘸取薄荷油刮拭背部,至今仍在岭南地区流传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明清时期出现的"冰井台"设施。苏州地方志记载,大戶人家会在后院挖深井存放冬季采冰,夏季取冰制成"冰镇酸梅汤"高价售卖。医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特别强调:"夏月宜食绿豆、西瓜、苦瓜,忌食肥腻"。
专家表示,这些古人经验虽无现代科学依据,但部分方法确实包含合理成分。如藿香正气水至今仍是解暑良药,体现了传统医学"未病先防"的智慧。(记者 王晓阳)